close
    20080315參加龍應台舉辦的思沙龍講座--你所不知道的愛爾蘭,主講人是楊照。

    活動是1300開始,早上我先到附近的師大逛逛,還有錦安文化與生態區。師大我已經去過兩次了,之前沒帶相機,這次只是補拍一些照片。今天重點是錦安,日式舊建築很有古味,屋子前有小庭園,但因為有人住,所以不能進去參觀。本還想去彭孟緝舊官邸看看,有一間門戶緊閉的大房子(面積大到可以做為一間中小型百貨公司的基地)卻沒看到標示,我猜就是,而有位年約30多的警察坐在轉角崗哨裡,我去請教他是否,他居然回答我,[誰是彭孟緝?],我目瞪口呆聽了只是淡淡笑著說,[沒關係,我再找找]。所以說嘛,現在還吵甚麼228咧,大家都不知道了,就當作歷史課題警惕後人,不要再搞些悲情謀取政治利益吧 !咬牙切齒

    到了月涵堂,報到後直接進入,雖然我是前十名,但這次不能坐有靠背的椅子了,因為那是--博愛座。我外表像30多歲,所以被請到旁邊坐板凳(講座結束後,腰痠背痛,下次要先把頭髮眉毛染白)。第一節是播放影片-吹動大麥的風,我對愛爾蘭的印象,大多是來自新聞報導的愛爾蘭共和軍,無論是恐怖行為或是和平解放,多與戰爭有關,還有最近的愛爾蘭威士忌廣告。請原諒我的無知,20多歲時,我還會把愛爾蘭,蘇格蘭混淆呢! 影片背景在1920~1921,所以當我們看完電影後,知道的是那段歷史,南北愛分開的原由,愛國人在當時受壓迫反抗,以及政治考量下的分裂,最為後導致親兄弟相殘。在愛爾蘭獨立後,英軍換成了自由邦軍隊,演員在片中一句深沉對白,[...英軍走了,換我們穿上制服,只不過是換上綠旗,骨子裡幹的事還是跟英軍一樣...],讓我心有戚戚焉沉思

    第二段是楊照解說,我之前聽過劉必榮講巴勒斯坦,劉教授的風格像是應用文,精準不含糊一刀切下,楊照比較像抒情文敘述文,帶有很多感情,比較軟調。從波士頓講起,那是愛爾蘭裔美人的大本營,連警察都是世襲的,波城的警察局長幾乎都是愛爾蘭裔,再談到愛爾蘭的歷史,西元五世紀一直到現代,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,除了在第九世紀被小威(維京海盜,北海小英雄)欺負過,十二世紀開始,就一直被旁邊的大國-英國所欺凌,英國國王不容睡榻旁有人打鼾,在面對海峽前的法國與西班牙,英國不容許愛爾蘭在背後搗亂,所以英國出兵前反而會先"搞定"愛爾蘭。愛爾蘭當然想獨立,因此共和軍積極反抗,在1921年獨立後,愛爾蘭分裂,英國利用在北愛的移民導致北愛向英國靠攏,所以愛爾蘭兩大黨都是"統派"驚訝,只不過一個想要跟英國統一,一個想要愛爾蘭統一。

    當天(3/15)剛好是今年的St. Patrick's Day(應該是3/17,只不過不能與復活節同一週,今年就提前到3/15),楊照說,他沒有綠色的衣服,現在也不適合穿,大家都會心一笑。愛爾蘭本來是歐盟最窮的國家,但在二十世紀末,共和軍開始和平談判,放下槍桿子拼經濟,到了現在,首都都柏林成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,藉著軟體與土地的發展,曾有一段時期經濟成長率10%,脫胎換骨還成為最近新加入歐盟的波羅的海三小國仿效的典範。愛爾蘭人一直為他們的國家感到光榮,言談之間不以英國欺負或內戰所為恥,走出自己的路,愛爾蘭人的文學也非常有成就,出了三個諾貝爾得主,表示對教育很重視。

    會後的Q&A,果然有人把台灣類比成愛爾蘭,提出政治與文學的問題,楊照回答的很模糊,他不想扯上政治,畢竟兩者歷史與文化有差異,不能抓到一個點就來比較;文學的問題,他就比較明確,[台灣不能跟愛爾蘭比,沒有那樣的文化與教育觀,如何產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呢]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酪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